10 迈克尔逊干涉仪(89pts)
实验目的
学习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,测量激光的波长。
实验原理

迈克尔逊干涉仪原理图如上,它由一对平行的玻璃板(,)和两个全反射镜()组成;其中的一面上有半反射膜;用于补充光程;与精密丝杆连接,可前后移动;和都有小螺丝调整方位。
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分成两束光,分别经过两条不同的光路后再汇聚到一起,两束相干光束中各光线光程差不同,它们相遇时产生一定的干涉图样。
由发出的光线经过分成两束光,分别经过和反射后再回到处,相当于由两个虚光源和发出的光线相遇。由于两束光的光程差为,其中为两条光路的长度差。
设和两束光相交于,
处的光程差为
当即干涉环中心,光程差有最大值,干涉级数最高。设刚开始中心最亮,,改变光程差,使中心任为最亮,所以有
在视觉上,当和的距离变化半波长时,中心就“生出”或“消失”一个圆环。所以,可以用移动的距离和吐出(或吞进)的圆环数来表示光程差的变化。
实验仪器
迈克尔逊干涉仪、激光器、短焦距透镜。
实验内容
观察非定域干涉条纹:
1)调整光路
打开He-Ne激光器,使激光束基本垂直M2面,调节M2上的两个螺钉(有时还需调节M1后面的两个螺钉),激光束经M1与M2反射后在毛玻璃上重合,这时能在毛玻璃上看到两排光点一一重合。
2)加上短焦距透镜而使光源成为发散光束,在两光束程差不太大时,在毛玻璃屏上可观察到干涉条纹,轻轻调节M2后的螺钉,应出现圆心基本在毛玻璃屏中心的圆条纹。
3)转动鼓轮,观察干涉条纹的形状,疏密及中心“吞”、“吐”条纹随程差的改变而变化的情况。
测量He-Ne激光的波长:
采用非定域的干涉条纹测波长:缓慢转动微动手轮,移动M1以改变h,中心每“生出”或“吞进”50个条纹,记下对应的h值。连续记录11组50个条纹对应的h值,利用逐差法计算波长。
实验数据
测量次数 | |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测量次数 | |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每次测量之间相差50个环
数据处理
计算
逐差法 | |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计算不确定度()
计算中 取值:,,,
所以
误差分析
仪器误差,测量精度限制;桌面晃动带来的干涉波纹明显变化;每次数的数目的可能多于或少于;转动旋钮过快导致干涉图像吞进或吐出圆环速度过快。
实验结论
实验测得,,与理论值基本相符。
思考题
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分光板(分束器)有何作用?若分光板存在微小倾斜,会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?
分光板的主要作用是其主要功能是将入射光束分为两束光强相等、相干性良好的光以经过反射后实现干涉。当分光板存在微小倾斜时,会破坏光路对称性,导致光程差不可控、干涉条纹形态畸变(如扭曲、倾斜或消失)以及条纹对比度下降。
如何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透明薄膜的折射率?请简述实验思路。
测量薄膜插入干涉仪光路前后的光程差变化来测量薄膜的折射率。实验步骤如下:
- 调整干涉仪,调整光路(详细调节可见“五.实验内容”),记录初始的位置。
- 垂直插入薄膜于分光镜与之间,保证其与光线垂直。根据分析,转动调节旋钮使远离()分光镜,记录位置。
- 测量薄膜的厚度。
- 通过公式计算得出折射率。